新聞稿

緊密交流機器人技術 臺日共創智慧製造未來

2020-12-08

12/3 /2020 於ET & IoT 線上平台上映的機器人與智慧製造趨勢論壇圓滿結束!

為協助我國製造業善用機器人,加速升級產業,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與日本JASA 合辦「與人共存的未來:機器人與智慧製造趨勢」活動,匯集臺、日兩國專家,針對智慧製造趨勢發表精彩演說,同時也邀請6家新創團隊分享其產品技術。

剖析智慧製造趨勢 臺日專家提出建言
臺大電機系羅仁權教授表示,AIoT與機器人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趨勢,人與機器人協同共工將逐漸取代臺灣過去採用的大量人力生產模式,在此模式下,產線的效率將可大幅提升,製造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當然此一轉型之路並不好走,不過他認為這是臺灣產業升級的必要做法,不隨之轉型的業者將可能因此被邊緣化,逐漸喪失競爭力。

在此活動中受邀指導臺灣新創團隊的日本aKtivevision Ltd川端康夫社長,也特別以遠距方式,為臺灣製造業發展提出建議。川端康夫也同意羅仁權教授的意見,他指出臺灣在硬體製造有強大實力、EMS產業群聚,同時對市場需求反應快速、國際佈局縝密,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讓臺灣在智慧製造擁有絕佳優勢,至於日本產業的強項則在於軟體與品牌經營,因此臺日產業若能緊密合作,讓彼此的優劣勢互補,將可發揮強大綜效。

至於臺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沈舉三則指出,近年來全球市場變化快速,臺灣企業應盡速啟動數位轉型,透過新技術的導入解決企業痛點、提升營運流程效能。此外,他也認為業者應順應市場變局,盡速整合消費者、製造者與行銷者三方,讓各環節的資訊可以流動互通,如此製造業方能完整取得消費端訊息,進而研發出可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

國際產學聯盟計畫推動 激發臺灣新創技術能量
除三位專家的精彩演講外,活動現場也邀請國際產學聯盟計畫的六家新創團隊發表技術。由中原大學團隊成立的速創科技,以其高度整合技術,推出「InGo」平台。自動化產業由於廠商品牌與產品類型多元,導致整合不易,資源有限的製造業者往往必須面臨高成本、長時間的系統建置困境。「InGo」平台,將自動化系統常用的機器手臂、夾爪、馬達、影像感測器等含有電器特性元件的功能語言,設計為視覺化積木圖形軟體,使用者不須具備專業的程式語言技能,僅需拖曳功能圖型再加以微調,就可快速打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自動化架構,藉此縮減成本與導入成本。

逢甲大學的SoC Lab系統晶片實驗室,則介紹iLabel與iEvaluate兩套系統工具。AI機器學習演算法在訓練模型階段,需要標誌樣本特徵,然而此工作需要特定領域專業,iLabel以人性化介面,協助工程師加速AI模型標誌工作。至於訓練完成的AI神經網路,在移轉至推論模式前所需進行的仿真測試,往往不易產生量化結果,iEvaluate則可利用簡單易用的GUI介面,快速呈現模型優力與上下限等量化結果,使用者可輕鬆比對出仿真測試與正確結果之間的差異。

智穎智能是由中原大學團隊所成立的新創企業,其產品聚焦於塑膠射出成型領域。此一產業是典型的人力作業模式,機台多為資深技師操作,導致經驗無法量化,造成專業技藝難以傳承,智穎智能的多樣化雲端服務模組,透過專業工程資訊技術,將資深技師的專業化為參數內建於設備中,生產管理人員可一鍵完成參數運算。此外該平台的另一特色為跨廠牌應用,不同廠牌的機台均可導入使用,並透過訂閱模式協助廠商降低導入成本,快速建構智慧化塑膠成型產線。

創意與實用兼具 臺灣新創潛力雄厚
由臺灣大學獨立出來的迪威智能,專注於聲學辨識領域的AI解決方案研發與應用。在製造產業中,此技術則可用於馬達、風扇等設備的異音辨識。過去風扇與馬達等機械結構設備的異音多由人工檢測,但人工檢測會因人員主觀與聽覺疲勞,導致產品標準不一,迪威智能的平台則透過AI機器學習模式,智慧判別馬達異音,產業可藉此維持設備運作穩定性,以提升產線稼動率,另外此平台也可應用於馬達、風扇設備製造商,用於檢測產品品質,滿足現在製造業少量多樣高品質的需求。

隨著市場對產品品質需求提升,機器手臂也需與時俱進。中山大學所研發的六軸力量力矩感測器關鍵技術,即是透過力量力矩感測技術,大幅提升機器手臂的精準度。透過此一感測器,機器手臂可在拋光、研磨、切削時,微調手臂動作,讓加工過程更精準。中山大學感測技術的雙環力量矩感測器負載與應變解析機制,可讓設計參數化、找出最佳結構;六軸力量力矩感測器校正平台則可自動產生標準力量與力矩,此外其線性到類神經網路校正演算法,結合倒傳遞類神經網路與以上作法,其精度高出業界同類型產品1.25倍。

近年來STEAM概念成為教育界顯學,由臺科大內部團隊成立的振昇機器人,就將產品鎖定教育領域,所設計人形機器人學具,透過軟硬體結合,可依據不同年齡層規劃適合學程,從玩中學、學中做的方式,培養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五大面向的基礎認知,並促使學校升級科技學具。目前振昇機器人已開始將其產品推廣至教育界,目標是成為臺灣人型機器人龍頭,未來也將進軍國際,讓臺灣機器人的技術實力推向全球。

在六組團隊介紹自身產品後,三位專家也針對其技術與市場策略提出看法。羅仁權表示,過去臺灣產業多偏重硬體開發,新創團隊則可強化軟體思維,讓產品更貼近需求端。川端康夫建議臺灣團隊應選擇特定領域,將該領域的專業納入產品中,開發出特定、專屬的解決方案。沈舉三則指出,新創團隊應讓商業模式更清楚,同時讓自身的專業展現在產品上,唯有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做出市場區隔。活動最後三位專家一致認同臺灣新創團隊的技術與創意兼具產品的發展潛力深厚,希望未來能持續投入,為臺灣的產業注入活水。

【新聞聯絡人】

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   Tel: +886-2-25774249    Fax: +886-2-25785392

劉文程 (David Liu) 360  Email: david_liu@mail.tca.org.tw

洪嘉伶 (Sharlene Hung) 324  Email: sharlene@mail.tca.org.tw

<<BACK